《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读后感
苏轼为文,多率性挥毫,情味恣肆。其悼文《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正是在随性所致的叙述中酣
畅淋漓地表达了丰沛的感想和情愫。诚如邱濬所言,“自画法说起,而叙事错列,见与可竹法之
妙;而公与与可之情,尤最厚廿
此文精悍而蕴涵深远。不拘—格,才能对它作最佳解读
胸有成竹”喻理论苏轼兼擅诗文与绘画,并有“诗画一律”的观念。他曾毫不吝惜地表达他
的诗画平等观:“文以达吾心,画以适吾意”(《书朱象先画后》引朱氏语);“古来画师非俗
士,墓写物像略与诗人同”(《欧阳少师令赋所書石屏》);“风流文采磨不尽,水墨自与诗争
妍”(《王晋卿作烟江叠嶂图……》)。因此,文中论画竹技法,不必囿于绘画,亦可通喻文学
胸有成竹”是谈构思的著名论断,这里可细读出两层意旨:一者,意在笔先,“意”是统摄文学
创作的最上者。他曾教人作文“不得意不可以明事”,也印证了文中“必先得成竹于胸中”;二
者,不论文画,都要有宏观建构,不可“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作肢解后的缝缀、拼合,否
则难有“合于天造,厌于人意”(《静因院画记》)的佳作。“胸有成竹"方可“行云流水",
由是再谈创作。苏轼未明言“灵感”,但已然强调在“胸有成竹”基础上"执笔熟视”以凝神,乃
见所欲“画”者。文学同于绘画,都讲求凝神以传神,“求物之妙”。至于如何“传神”,则如文
中所言,“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这便是行云流水,一气呵成,以致自然奔放
开篇一段,文有限而意无穷,从不同角廈解读,可得不同见解,折射出情志各异的思想。“留白天
地竞”,苏子为文,机巧便在于此
心手相应”论实践文中一句“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
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一针见血地指明了苏轼重学习、重训练且重触
类旁通的实践观。看得出苏轼极恶“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表面上的“心识其所以然”,也摒弃
见于中而操之不熟”的眼高手低。简单数语,便点明躬亲操行与勤恳练习的重要性。由是联想到
欧阳修《卖油翁》的点睛之笔,“无他,唯手熟尔”。绘画、写诗、作文,乃至于其他事务,只有
躬于实践、勤于练习,才能有所成就。苏式反问“岂独竹乎”,由画竹寄托普遍性的道理。他引
自由《墨竹赋》,阐明了“触类旁通”的理念。何谓“大家”?知识、技艺只可成其外表,见识
修养方可就其内涵。苏轼的真知灼见,在于“有道”,他可以从画论中明晰文艺,也可从文艺领悟
人生。譬如“庖丁解
试的智慧,哪里还只是庖厨之事,养生之道?三、绢素赠答成修养
文章在肯定已故挚友的技艺、学识之后,则归于纪念哀倬的主题。苏轼追忆与文与可的交往乐事
探讨文艺、诗书赠答、戏笑之言,转而抒发深切悼念的悲痛之情。真情挚意,殷切感人,同时也予
以文人墨客、后生晚辈深刻省思。在文章中,我们可读出苏、文二人共同的高雅志趣和高洁
畅淋漓地表达了丰沛的感想和情愫。诚如邱濬所言,“自画法说起,而叙事错列,见与可竹法之
妙;而公与与可之情,尤最厚廿
此文精悍而蕴涵深远。不拘—格,才能对它作最佳解读
胸有成竹”喻理论苏轼兼擅诗文与绘画,并有“诗画一律”的观念。他曾毫不吝惜地表达他
的诗画平等观:“文以达吾心,画以适吾意”(《书朱象先画后》引朱氏语);“古来画师非俗
士,墓写物像略与诗人同”(《欧阳少师令赋所書石屏》);“风流文采磨不尽,水墨自与诗争
妍”(《王晋卿作烟江叠嶂图……》)。因此,文中论画竹技法,不必囿于绘画,亦可通喻文学
胸有成竹”是谈构思的著名论断,这里可细读出两层意旨:一者,意在笔先,“意”是统摄文学
创作的最上者。他曾教人作文“不得意不可以明事”,也印证了文中“必先得成竹于胸中”;二
者,不论文画,都要有宏观建构,不可“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作肢解后的缝缀、拼合,否
则难有“合于天造,厌于人意”(《静因院画记》)的佳作。“胸有成竹"方可“行云流水",
由是再谈创作。苏轼未明言“灵感”,但已然强调在“胸有成竹”基础上"执笔熟视”以凝神,乃
见所欲“画”者。文学同于绘画,都讲求凝神以传神,“求物之妙”。至于如何“传神”,则如文
中所言,“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这便是行云流水,一气呵成,以致自然奔放
开篇一段,文有限而意无穷,从不同角廈解读,可得不同见解,折射出情志各异的思想。“留白天
地竞”,苏子为文,机巧便在于此
心手相应”论实践文中一句“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
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一针见血地指明了苏轼重学习、重训练且重触
类旁通的实践观。看得出苏轼极恶“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表面上的“心识其所以然”,也摒弃
见于中而操之不熟”的眼高手低。简单数语,便点明躬亲操行与勤恳练习的重要性。由是联想到
欧阳修《卖油翁》的点睛之笔,“无他,唯手熟尔”。绘画、写诗、作文,乃至于其他事务,只有
躬于实践、勤于练习,才能有所成就。苏式反问“岂独竹乎”,由画竹寄托普遍性的道理。他引
自由《墨竹赋》,阐明了“触类旁通”的理念。何谓“大家”?知识、技艺只可成其外表,见识
修养方可就其内涵。苏轼的真知灼见,在于“有道”,他可以从画论中明晰文艺,也可从文艺领悟
人生。譬如“庖丁解
试的智慧,哪里还只是庖厨之事,养生之道?三、绢素赠答成修养
文章在肯定已故挚友的技艺、学识之后,则归于纪念哀倬的主题。苏轼追忆与文与可的交往乐事
探讨文艺、诗书赠答、戏笑之言,转而抒发深切悼念的悲痛之情。真情挚意,殷切感人,同时也予
以文人墨客、后生晚辈深刻省思。在文章中,我们可读出苏、文二人共同的高雅志趣和高洁
诚“如晴云秋月,尘埃不到”(《宋史本传》如是记载文与可)。而两人的情谊,坚决地否定了
文人相轻,自古而然”,表现出谦恭、竞和、坦荡的君子风度,可谓后世典范。理论可学而得
之,技法可习而得之,而修养所成,要在经年累月的琢磨中玉成。大器如此,“不自贵重”,不为
器用所羁,但日久内化为修养。《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是苏轼杂记中的出色作品,又是苏轼
表达文艺见解的重要著作。品读再三,确“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
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答谢民师书》)。
文人相轻,自古而然”,表现出谦恭、竞和、坦荡的君子风度,可谓后世典范。理论可学而得
之,技法可习而得之,而修养所成,要在经年累月的琢磨中玉成。大器如此,“不自贵重”,不为
器用所羁,但日久内化为修养。《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是苏轼杂记中的出色作品,又是苏轼
表达文艺见解的重要著作。品读再三,确“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
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答谢民师书》)。
阅读本文的人,还看了
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寄人》
浏览量:5235发布于:2019-10-26 0条评论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离思五首·其四》
浏览量:3057发布于:2019-07-15 0条评论
描写春天的诗句(100句)
浏览量:1398发布于:2020-03-05 0条评论
怕相思,已相思,轮到相思没处辞,眉间露一丝。——《长相思·折花枝》
浏览量:3221发布于:2019-07-15 0条评论
描写雨的诗句(100句)
浏览量:1677发布于:2020-03-05 0条评论
猜你喜欢
- 表达爱情长久的诗句3年前
- 个人评语模板3年前
-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读后感3年前
- 托物言志的诗句3年前
- 描写春夏秋冬的诗句3年前
- 关于月亮的诗句3年前
- 美到窒息的古典诗句3年前
- 赞美老师的诗句3年前
- 思乡诗句(100句)3年前
- 赞美母亲的诗句3年前
最近更新
- 倒卖他人身份证办理的电话卡,贩卖已经实名好的手机卡2个月前
- 过年的对联2年前
- 模拟法庭心得体会2年前
- 坚定的脚步2年前
- 学校师德师风工作总结2年前
- 女孩qq名2年前
- 游无锡三国城作文500字5篇2年前
- 《佐贺的超级阿嬷》经典语录2年前
- 小猪唏哩呼噜读后感800字(精选3篇)2年前
- 春天的寄语2年前
关注我们
依然微笑网是提供高品质句子的网站,这里为大家分享各种优美句子、诗词名句、名人名言、经典台词等,是您最佳的句子摘抄本。